800名红军在贵州失踪,中央多次寻找未果,时隔70年后真相被揭开

栏目分类800名红军在贵州失踪,中央多次寻找未果,时隔70年后真相被揭开

你的位置:b体育网络平台下载官网安装 > 新闻动态 >

800名红军在贵州失踪,中央多次寻找未果,时隔70年后真相被揭开

发布日期:2025-02-05 01:13    点击次数:180

贵州石阡县的“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里,藏着一把军号。灯光下,军号表面虽已斑驳,但痕迹依旧明显,似乎诉说着它历经的无数碰撞与风雨。

陈列馆资料显示,这把军号属于88年前红六军团52团的司号员何步荣,当时年仅19岁的他留下了这件珍贵物品。

查阅军史得知,红52团的800名战士在龙云师长带领下,勇敢担任后卫,掩护主力突围。面对敌人围追堵截,他们几乎全部牺牲。

然而,那时通讯困难,红六军团首长并不知道他们的去向。多年来,中央一直在寻找这800名红军战士,却始终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到了21世纪初,一个意外机会让当地一名干部发现了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它从此被世人所知……

1934年8月,满怀激情的司号员何步荣,哼着自己最爱的《当兵就要当红军》这首民歌,踏上了充满挑战的西征征途。

这一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因李德和博古的错误领导而失败。接下来红军该怎么走,成了党中央亟需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革军委派任弼时、萧克率新成立的红六军团,共9700多名战士,离开井冈山向西进发,他们的任务是为红军长征开辟道路。

这些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出发前却个个勇往直前。他们信心满满、士气高涨,深知自己正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贫苦大众而奋斗。

红六军团主力历经两月艰难行军,到达贵州甘溪时,却遭不测,因情报失误,发现敌桂军19师已在此布防,另有4万余敌军正迅速靠拢甘溪,一场大战即将打响。

我军远征疲惫,且弹药不足,人数也处于极大劣势。激战后,红六军团伤亡重大,至10月15日,仅剩不到四千人。为保留革命力量,任弼时指挥部队突围。

此时,红六军团被敌人四面围困,且贵州多高山,行军艰难。为确保主力部队安全突围,任弼时下令红十八师师长龙云带领52团800名战士负责殿后。

龙云同志,我们这3000多人的突围重任就交给你们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成功?任弼时在分别之际,神情严肃地向龙云提出了这个问题。

龙云毫不犹豫地回“首长,您放心,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接着,红六军团主力立刻朝南方向突围,计划与红三军团汇合。另一边,龙云与红52团团长田海清忙着构筑防线,目的是挡住敌人南下的脚步。

敌人兵力庞大,52团刚与主力部队分离,就遭遇了十倍于自己的敌军。短短数小时内,800名红军战士中有300多人英勇牺牲。

见主力部队远去,龙云迅速指挥剩余战士边撤边行,打算南下与主力会合。但敌人已逼近,为确保主力安全,他毅然决定带战士们向西突围。

大家听好了,主力部队正朝南突围,但我们得改道向西。后面敌人紧追不舍,为给大部队争取时间,我决定向西诱敌,大家有没有信心跟我一起?龙云高声问道。

"别担心,我们誓死战斗!"这400多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战士齐声高呼。尽管此行凶多吉少,但他们因坚定的革命信仰,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西行的征途。

红52团历经数小时急速行军,抵达贵州石阡困牛山。山上险峻,山下河流曲折且水流飞快,行进艰难。此时,敌人追兵赶到,双方立即展开了激烈战斗。

起初,敌军在民团协助下猛攻山顶我军。但我军战士都是井冈山精锐,虽人数处于下风,却多次成功击退敌军进攻。

情况愈发危急,敌军人数不断增加。紧要关头,龙云率二百勇士沿山路突围,而团长田海清则指挥剩下的二百多名红军断后阻击,战斗依然激烈进行。

就在这时,敌人突然耍起了阴招……他们不择手段,企图达到自己的目的。

由于当地百姓从未见过红军,他们便把这些传言当成了真的事情。

龙云带战士们到达时,发现家家门户紧闭,不少富裕人家已匆匆逃走。这样一来,红军战士补给不足,只能饿着肚子,与敌人进行了一场艰难的战斗。

而且,民团深知红军是为百姓谋福的队伍,竟丧心病狂地强迫部分百姓穿上民团军装,让他们冲在进攻的最前线。

红军战士负责殿后,发现前方全是无辜百姓。他们虽对民团恨之入骨,却无可奈何。战士们心中有个共同的信念:“宁死,也绝不伤害百姓。”

在老百姓的暗中帮助下,民团部队悄悄接近山顶的红军。红军战士们顾虑到百姓安危,尽管形势紧迫,却依然克制着没有开枪。

敌人逼近之际,司号员何步荣果断吹响冲锋号,战士们奋勇向前,立即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近身搏斗。

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队伍大幅减员,只剩百余名重伤的红军。何步荣紧握的军号已沾满鲜血,他们子弹打光,粮食耗尽,而山下仍有大批敌军不断涌来。

“我们宁死不屈,绝不当俘虏!”一声大吼响彻云霄,随后,所有战士都齐声高呼,每个人都下定了必死的决心。

红军长征途中,上演了极为感人的一幕:战士们面对重重困难,毫不退缩,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这一幕永远铭记在历史长河中。

只见剩下的一百多名战士拼尽全力折断枪支,扔下悬崖,接着,他们纷纷毅然跃向谷底,全员宁死不屈,无一人选择投降。

敌人全都愣住了,没见过这么坚定的军人。穿着民团服的百姓也十分惊讶,没想到这些年轻人竟有如此大的勇气。

19岁的何步荣纵身跳下,把枪丢进山下河里,却紧紧抱着军号不放。自老司号员传给他那天起,他就铭记:“军号在人在,军号丢命亡。”

结果,负责掩护撤退的200多人几乎全部牺牲。那么,那200名紧急突围的红军战士后来又遭遇了什么困境呢?

龙云领着战士们,在山间小路上曲折前行,一路向南追寻红六军团主力。他们深入大山,几近绝境,因为把弹药都留给了山顶掩护的战友,现在已是弹少粮无。

龙云一行人边走边逛,不经意间到了岑巩县的冠壁山。正在山里探索时,他们被当地一位商人偶然撞见了。

商人听完民团讲述红军情况,心里十分恐慌,连忙下山向附近民团透露红军行踪。结果,好不容易逃出来的龙云,又一次落入了敌人的包围圈。

第二天清晨,民团向山上发起了冲锋。由于我军战士多日饥饿,子弹和粮食都用完了,经过几小时的激战,几乎全部牺牲,龙云在战友掩护下,拼死突围,孤身一人逃脱。

龙云独自一人,尽管身受重伤,但仍坚定地要找大部队。他在山间走了一天一夜,饿得不行,便在夜晚悄悄下山,打算找户人家要点吃的。

可是,这村的村民不了解红军的革命理念。刚进入一户人家不久,保长就带着人围住了他们,结果龙云不幸落入敌人手中。

保长看他与众不同,立刻把他带到区公所民团团长面前。团长误以为逮到了个大人物,二话不说就对他动用了残酷的刑罚。

龙云浑身是血,却始终紧咬牙关,对我党的机密和主力南撤情况守口如瓶。但不幸的是,他的身份最终还是被一名叛徒给暴露了。

之后,龙云被迅速转移到贵阳。当地军阀王家烈一听说他是红军师长,乐坏了,立刻安排人手,连夜把他送到湖南军阀何键处,好换取奖赏。

在长沙,龙云又遭酷刑,敌人软硬兼施,但他坚决不降。最后,何键只好把他送到湖北国民党“军人反省院”。1936年2月,龙云在折磨中牺牲,年仅32岁。

这时,红52团800名战士作为后卫几乎全部牺牲,但他们用生命为红六军团主力赢得了宝贵的突围时间。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3000多名战士成功突围,他们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三军会合,至此,这场艰苦的西征战斗宣告结束。

主力安全撤离后,任弼时和萧克一直担心红52团的安危。他们不知殿后的部队去了哪,是否成功脱险,毕竟连日行军,两队已失去联系。

事后,中央不断派人到甘溪地区调查,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未找到红52团的下落。直到2001年,一个意外机会,红52团失踪的谜团才被最终解开。

杨又铸是位精通党史的党员干部,上任石阡县后,他深入研究了当地党史资料。因此,他了解红六军团西征的故事,并对失踪的红52团产生了浓厚兴趣。

读了这几个字,杨又铸心里不禁琢磨起来:“莫非那100多名跳崖的红军,就是红52团的英勇战士?”

杨又铸带着疑问深入调查了当地的党史军史,惊讶地发现,红军跳崖的事迹鲜有记载,即便提到也是语焉不详,这让他十分不解,究竟为何呢?

杨又铸深感寻找英雄踪迹责无旁贷,他毫不气馁,继续翻阅地方县志。终于,在红军跳崖的记载中,他发现了频繁提及的地点——困牛山村,这成了重大线索。

杨又铸在反复查阅后,似乎找到了为何资料记录如此稀缺的症结所在。

史料里没细说怎么办?杨又铸迅速想到对策,那就是主动询问。

接下来的数月,杨又铸自费前往困牛山村及周边村落,向多位老人打听往事,终于从他们口中得知了红52团失踪的真相。

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身着破旧不堪的军装,战场上散落着一堆又一堆的马枪壳,显得格外悲壮。

红军给了独居的田大娘十多块银元,并在离开时,住在卢万培家屋檐下的士兵特意留下了一段黄州产的白色布匹。

众人纷纷将枪扔进河里,随后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原文段落(示例):在古代,人们常用书信传递信息,这种方式既慢又不方便,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是如今电子邮件无法比拟的。

村里老人亲眼见过那场残酷战斗,之后乡亲们彻底转变了对红军的看法,不再抱有之前的误解。

一位老人激动地告诉杨又铸:“国军称他们是凶狠的土匪,但他们从没向我们开枪,怎么可能是坏人?况且,他们还帮过我们。”

听了大家的回忆,杨又铸心中五味杂陈,更加坚定了寻找红52团战士的决心。他觉得,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绝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

杨又铸想核实大家的讲述,便亲自前往昔日的战场遗址探察。在调查过程中,他巧遇了司号员何步荣的后裔陈德昌。

何步荣不是跳下悬崖了吗?那他怎么会有后代呢?更奇怪的是,他的后代还不跟自己同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何步荣因为个子小,跳崖时被一根藤条缠住得以保命。等搜山的敌人离开后,他忍着剧痛,沿着藤条慢慢爬下了悬崖。

恰好这时,村民陈国善路过,见何步荣年幼无助,便心生怜悯,将他领回家中照顾。

陈国善亲眼见证了红军战士的英勇行为,心中认定他们并非恶徒。于是,他悄悄上山采药为红军疗伤,对外则称这位红军是自己的远亲,还给他起了个新名字,叫陈世荣。

陈世荣伤愈后,决定留在陈国善家报恩。他不仅帮忙种地干活,还积极为乡亲们排忧解难,赢得了大家的深深感激。

后来,陈世荣在此成家立业,有了妻儿。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了农会主任。多年来,他坚持去战友牺牲处祭奠,从未间断。

但遗憾的是,2001年,陈世荣老人在杨又铸发现真相前因病去世。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回组织,证实自己的真实身份。

陈德昌忆起父亲生前的叮咛:全国解放来之不易,要他踏实务农,认真工作,多为大家出力。想到这里,他不禁泪流满面,杨又铸也深受感动,眼眶泛红。

聊着聊着,杨又铸走进里屋,从柜子深处翻出一个旧军号,那是陈世荣当年用过的。他满怀激情地说:“我爸说这军号很重要,得让我一直传下去。”

陈世荣跳下悬崖被藤条缠住时,仍紧握军号不放,直到去世都一直保留着它,他坚守了当年的誓言,从未放弃。

查明真相后,杨又铸精心准备了报告上交上级。2004年,经多方专家多次考察论证,困牛山红军百余人跳崖壮举及龙云等烈士事迹,在70年后终获公认。

2009年,在村民们的强烈呼吁下,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得以建成,以便后人缅怀那段英勇的历史。

军号的光辉依旧闪耀,那些英勇的战士们,他们的身影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从未被岁月所遗忘。

2015年,退休老人杨又铸拿出原本准备买车的10万元积蓄,自费出版了亲编的《困牛山红军壮举》一书,让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得以广泛传播。

在此,我们向英勇的红52团全体战士表达深深的敬意,同时也真心感谢杨又铸先生的贡献与付出!

#地球嘴炮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