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鼠如虎:徐向前怎么过富日子?(徐向前评传)

栏目分类打鼠如虎:徐向前怎么过富日子?(徐向前评传)

你的位置:b体育网络平台下载官网安装 > 新闻动态 >

打鼠如虎:徐向前怎么过富日子?(徐向前评传)

发布日期:2025-05-22 10:53    点击次数:199

1

在总体上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我军其实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劣势地位的。

这种情况下打仗,正如伟人的比喻,基本就是“乞丐跟龙王比宝”,所以我军要游击,要运动,要集中兵力,要讲战术,要想方设法将自己总体上的劣势造成局部暂时的优势。

这样的穷日子对红军来说基本上就是常态,但我们依然可以不断胜利,不断发展,这就说明了总体的优势和劣势并不是绝对的,矛盾是复杂的,变化的,只要能抓住矛盾的本质,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这种优势、劣势的对比就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所以,富日子也并不轻松。长枪大炮、兵力众多的国军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当我军在某些特定时间段居于总体上的优势地位时,其实更需要谨小慎微;特别是穷惯了,乍富之下往往容易意气飞扬,稳拿,我,稳拿,平推,穷时候都能办他,现在比他强,办他不是稳拿吗!

这种态度就坏了。

任何人处在劣势时,处于求生本能,都是极其敏感极其紧张的,这种敏感和紧张会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会比平时聪明,会比平时勇敢,会死命一搏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敌人当然也是。

所以有“穷寇莫追”、“哀兵必胜”等说法。

所以在突然而至的优势地位来临时,这对我军,特别对指挥员反而是更大的考验。

这是你不习惯的位置,不习惯的方式,是你没怎么尝试过的打法;而恃强而骄又是人的天性,所以这种优势里边又潜藏着危机。

辩证法确实无处不在。

2

在反三路围攻后,红四方面军在川北暂时稳住了脚跟,而四川军阀挨了顿狠揍后,由之前得张狂傲慢一变而为畏敌如虎、龟缩自守。

红军借此机会展开局面,整训部队。

三个月后,红军整训结束,兵力增加了一倍多,大练兵也颇有成果,四万多红军浩浩扬扬,摩拳擦掌,宝剑锋如雪,正是要试手的时候;但此时四川军阀还没缓过劲来,新的围攻还没就绪,仍处在战略防守阶段。

也不能光等着你来,有条件,我去找你。

早晚要打,能打就早打。

当时的敌人的情形是:

在我根据地周围的田颂尧、杨森、刘存原等军阀,知道红军厉害了,此时各自龟缩在自己防地,互相观望。

东南部势力最雄厚的刘湘,虽已被老蒋委任为四川“剿匪”总司令,但他在同老蒋如出一辙的“先安川而后剿赤”的思路下,此时正在川西同刘文辉部混战,暂时无暇他顾。

刘湘没功夫管他们;他们之间又是互相观望,互相不信任,各人自扫门前雪。

不用我费心费力分割牵制,敌人自己就站成了我军想要的队形。形势对我有利。

我军遂决定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发起外线作战,将自守自家的孤立之地各个击破,进一步扩大根据地;而且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解决这几个隐患,有利于下一步打刘湘。

这就有了“三次进攻战役”,分别为仪南战役,打田颂尧部;营渠战役,打杨森部;宣达战役,打刘存厚部。

3

这三路军阀加起来有八万左右兵力,总兵力在红军之上,但军阀的本质,以及对红军的恐惧,决定了他们基本上不会攻守相望,拧成一股绳。

而我军四万多人,对田颂尧的四万多人是一比一,但田颂尧大部在嘉陵江以西,江东只有少量部队守着几座孤城,布置分散,也被打怕了的,总体上,跟红军比也是明显劣势。

杨森跟刘存厚各两万来人,红军对他们有绝对优势。

“这种富裕仗老子八辈子也没打过!”

更何况前不久的反三路围攻中刚打过田部,手下败将啊,当初我们兵力只有现在的一半不到,人困马乏,就揍的你满地找牙,何况现在?“川军真不经打”,“川老鼠只会逃跑”,…

红军上下意气扬扬,弥漫这一种骄傲情绪。

徐向前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太知道骄傲轻敌意味着什么了,他在对手身上无数次看到过这一点,也无数次利用对手的这种情绪以小搏大,以弱胜强,制敌于死地。

因此在战前的动员中,重点就是破除这种轻敌思想,让全军将士严肃、慎重地对待敌人。

而在具体准备上,则从难处着眼,周密计划,宁可夸大困难,也不能估计不足。

战法上,仍如之前打劣势仗一样,想方设法迷惑敌人,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仍是集中兵力,攻其一路,各个击破,有步骤,有层次地实施战役计划;

仍是根据地形、敌情,因地制宜,速战速决,特别是达到战役目的后,适可而止,能放能收,安全第一;

仍是想方设法发挥我之战术特长,将敌人拖入我之节奏中,近战、夜战、灵活机动的运动,等等;

仍是尽可能地发挥地方武装和群众力量的优势,袭敌扰敌,配合红军作战。

总而言之,用如临大敌的谨慎,用绝境救生的力气,用以弱敌强时的所有招数,睁大眼睛,“把弱军当强敌打”,绝不能有丝毫轻敌思想!

这可以看做是谨慎,是一种作战方式,甚至是一种优秀品质;它可以防止阴沟里翻船,可以给唾手可得的胜利加上一层保险。

在一般人眼里,它或许只是被当做一种加持,一种保险,但在徐帅看来,又不仅仅如此。

作为一个深谙战争规律,熟稔人心的智者,作为一个常常在弱势视角观察优势敌方的消长变化的军事家,徐向前深知优劣之势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流转变化的;高低起伏之处,全在人的把握;优劣之势,甚至能在瞬间转换;优势用不好可能就变成劣势,劣势能正确对待,又常常能转为优势。

优势中有劣势,劣势中有优势。

优势即是劣势,劣势即是优势。

从一个比较宽泛的角度看,其实无所谓优势、劣势,关键看局中之人怎么把握。

所以所谓打“富裕仗”,不过是不同于之前的一种战争态势而已,其中的成败因素,并不因此而有太大的不同。

正是因为深谙这一点,所以徐帅并不认为把弱敌当强敌打,仅仅是一种“加持”,一种“保险”,而是认为:“离开了这一条(打鼠如虎),就不会取得三次进攻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直接把这个提高到了决定胜负的高度。

这就是是以“勇猛”、“无畏”、“胆略”著称的徐总指挥的看法。

如果没有这一点,所谓勇猛无畏,其天花板也就是个嗷嗷冲锋的急先锋而已。

确实,仔细思量,这种居于优势地位时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比之逆境中自强不息、逆天改命的强悍顽强,更为难得!

因为后者更多是受本能驱动的爆发,前者则更需要受理性控制的沉潜。

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很不容易,然而唯此,方乃无咎。

4

三次进攻战役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把人数和实力上的优势真正落实为战争中实际的优势,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首先打田颂尧。

这是揍过的,接着揍,一方面趁热打铁、乘势进击,别让他有喘息之机;另一方面则更为重要,田颂尧部驻守的南部县,是重要的产盐地,当时我根据地被敌人封锁,严重缺盐,虽是小物,但这时对我根据地却成了关乎生存的的大问题。

田部的布置如下图:

东、南连接杨森的“防区”,西靠嘉陵江东岸,北邻阆中、苍溪至巴中的红色区域,是块孤零零的菱形角落。

我军有优势,虽说心态上“打鼠如虎”,但优势也得利用,所以我军决定多路突击,几处制敌,这样一则迷惑敌人,让你不知道红军到底意在哪里;同时牵制别处敌人,给攻击仪陇、南部的我主力部队留出空间和时间;再则多路攻击齐发,也是让嘉陵江西岸的田颂尧主力难辨虚实,不敢贸然增援。

具体部署为:

以九军作为主力,直指仪陇、南部。

以三十军一部西出向苍溪进击,以三十一军一部出西北向广元地区进攻,迷惑和牵制敌人,配合九军行动;

另以四军在江口和洪口场等地,钳制南面的杨森部和东面的刘存厚部。

徐向前率前线指挥部,随主攻的九军行动。

战役打响后,我军全线出动。

富日子穷过是心态,但富日子终究也有个富日子样,九军打仪陇,自己也兵分三路,同时进攻。

左路在仪陇以北的尹家铺与敌人一个团遭遇,歼敌二百多,余敌被击溃,也算是在解除了侧翼的威胁;

中、右两路则顺利进军,包围了仪陇县城及其周边据点。

第一步很顺利,但接着就遇到了难题。

仪陇县城建在高山顶上,城墙坚固,不容易攻击。县城外围的据点也多是居高临下,筑有坚固防御工事。

守敌并不多,大概两个团。但他们一则被红军打怕了,龟缩城中,坚守不出;一则有吃有喝;还有田司令要来救我的幻想,所以尽管在我军重围中,仍然固守顽抗,不为我军喊话所动。

没办法,只能攻坚了。

这是为什么要富日子穷过的实际例子。一个险绝地形,就能将你的优势化尽;假如再排兵布阵失当,让其他地方的敌军赶来增援,我军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富日子也并不好过。没有助攻,全主攻?也就是咱们的编剧这么厉害,一个有头脑的掌兵者肯定没这么厉害!

仍是干部层层下放,靠前指挥,瞪大眼睛想方设法攻城;仍是利用小股部队搞夜袭,消耗疲惫敌人;仍是穷时候那种目光炯炯、须发皆张的拼命三郎的样子。

就这样,仍然苦战七天,才将外围据点全部扫清。

接着集中力量总攻县城,半天即克;这里敌人城池丢的快,恐怕与自己的优势有关。因为仪陇县城后边还有个天险金城寨,也就是说,敌人有退路,后边有更险绝的地势可以倚仗,在此时,这种优势就转化成了劣势,就成了迅速丢掉坚城的深层心理原因了。

但殊不知,退到此处,退到退无可退,心理上反而失去了最后的倚仗,反而容易军心浮动,失去信心。

我军面临天险,地形劣势之下自然就倒逼自己想办法,不能硬打硬攻。

最终,我军从敌人侧后方打开缺口,全歼守敌一个团。

这是局部劣势往优势的转变。

攻克仪陇后,九军右路剑指阆中,牵制该处之敌;中、左两路则迅速向南部地区进击。

南部守敌同样挨过打的,现在附近的坚城仪陇也被打掉,南部之敌畏我兵威,直接崩溃,这样我军打南部就是直接平趟横扫了。

不是我摆阔,是你配合的好。

富日子穷过,越过越富。就是这样。

5

接下来就是营渠战役,收拾杨森。

这个杨森也挺有意思。

我军入川时,为分化孤立敌人,曾致信给他,希望他保持中立,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但杨森觉得红军能不能成事还难说,看看形势再说吧,于是对我军提议置之不理;而在田颂尧三路围攻在表面上显示出优势时,杨森觉得红军要完,立马派兵参加,要分一杯羹;结果田颂尧大败,杨森插了一杠子不成想一点好处没有,反而惹着了红军。

这时候他忧心忡忡,坐卧不宁,一方面主动派代表与红军谈判,想借以自保,另一方面在自己的防区则神经紧张,加紧防共、清共,各处专门成立“清共委员会”,以求外稳住红军,内清除隐患。

杨森

但红军对这样两面三刀、反复无常的军阀自然有自己的打算,先接受谈判,稳住他,给我打田颂尧创造方便,在打垮田颂尧后再回过头来对其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破。

打杨森这事当时有人不理解,觉得跟人说好了,咱怎么能不守约定呢?比如舒玉章,为此跟陈昌浩产生争论并被抓起来。这个我觉得吧,有大义有小义,如此而已。当然陈昌浩因此抓人这绝对没道理!这个以后再说。

杨森的防地营山、渠县地区在我根据地南部,而且其前哨直达我巴中县境内的玉山场,鼎山场,像个拳头一样直抵在我胸部,是我向东南方向发展的突出障碍。

另外,这个关键位置,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在敌人大举来攻时,从这里可直插我巴中、南江,危及我腹心地带。以杨森的反复无常,这种情况的发生几乎是确定无疑的。更何况我军不是绿林好汉,在大是大非上说,早晚是要解决这些军阀的。

图中为杨森防地的重要据点,红色圆圈处为其伸入我巴中县境的前哨从玉山场、鼎山场;从这里一直到南边的岳池、广安,利用山险要隘,实行纵深梯次配置。看这阵型,这是要与我和平相处的架势吗?

这样来说,杨森就是必须要打的了。

还是打鼠如虎。平推啊,都是主攻啊,那怎么能行!针对杨森部的部署,我还是采取中间突破,两翼迂回的战术。

驻守巴中,与杨森部前哨相对的我三十军担负正面突击的任务;仪南战役的主力,此时正驻守仪陇的我九军攻敌左翼,四军一部由巴中东南向西,攻敌右翼;四军另一部分及三十一军则分别负责监视川东的刘存厚部和陕南方向的敌人,确保我后方万无一失;另外,以嘉陵江东岸的地方武装假装成我主力部队,在嘉陵江东岸频繁活动,造成我大军将要渡江的姿态,吓住西岸的田颂尧部队,同时也是对杨森的一种迷惑。

面面俱到,如临大敌,这才能在接下来的进攻中免除后顾之忧,势如破竹,干净利落地拿下敌人。

杨森浑然不知,以为故作姿态的谈判盘住了红军;而且天助我也,我军发动攻击的那天夜里,天降大雨,敌人更是想不到红军能在这种天气中展开攻击。

殊不知雨天行军、夜行军我军都反复操练过,一身功夫这时候就派上大用场了。

如果说恶劣天气是劣势,那你有准备,你有勇气克服,反而更出敌不意,反成了优势。

我军雨夜狂奔,各部队都神速、隐秘地到达指定攻击地点。

拂晓时分,战役打响。

此时我军的优势在谨小慎微、过穷日子式的战役规划和运筹之下,已经被逐渐落实为战场上实际的优势了。

大雨之夜,人家正睡得香呢,突然之间到处响枪,红军如神兵天降,四面八方直冲过来。这是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谁?想干什么?

接下来的过程就可以想见了,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敌人很快陷入混乱,我军乘胜追击。

攀登峭壁,险路行军,这些功夫在此过程中也发挥的淋漓尽致,敌人想打打不过,要守守不住。

但即便在此情形下,徐向前仍审时度势,适时调整部队方向,以期形成最大的局部优势,比如为围歼营山之敌,让三十军向西迂回,与九军合力歼敌,结果,敌人工事层叠的营山很快被我打下,连杨森调来增援的部队也被当头一棒,直接打散。

营渠战役历时十余天,我军连续突破敌人梯次纵深配备的坚固的防御体系,攻击前进了一百多里,解放了大片土地,近百万人口。

看似风卷残云,秋风落叶,其实背后是我军指挥员苦心孤诣、精心谋划,战士们冒雨夜行,临危涉险,以过穷日子的态度和方式,一步步造成了实际的战场优势,这才走出了流畅而潇洒的富人步伐。

6

西、南皆已扫清,接下来就得收拾老滑头刘存厚了。

刘存厚跟杨森一样,我军入川时也曾致信于他,他同样置之不理;而在田颂尧三路围攻我军时,他也是见好就上,派兵参加,想趁机沾点功名,结果刚一露头即被我打回去了。而他的出动也造成了田颂尧对我军行动的误判,客观上给我助攻了一把。

徐帅评价其为“贪婪而又昏庸、顽固的老朽”。说是“老朽”,其实当时的刘存厚才48岁,正值盛年,但他顽固保守,在当时虽接受了老蒋给的头衔,但所用徽章依然是北洋时代的五色徽章,题词写字依然煞有介事地用自己北洋时代“勋一位,一等文虎章,一等宝禾章,崇威上将军”的名号。思想上,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老朽”。

刘存厚

这个老油条虽打仗不行,但是他最富,红军打他真真是发了一把大财。

这时候已解除田颂尧、杨森之忧的红军,集中全力打这样一个人,应该说手到擒来,毫不费力,但徐向前却毫无轻敌之心,为了部署对这位“崇威上将军”的进攻,专门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研究战役的方针和部署。

针对刘存厚一线式配置、缺乏纵深的防线,我军决定兵分三路,两翼做配合,进行辅助、牵制性攻击,而集中力量于中路,重点突破,然后直捣其老窝。

刘存厚的兵力配置及我军的进攻方向

中路主攻部队又分为前后两个梯队,以叠加的重锤攻击敌人相对单薄的防线,力图一举打开缺口,直插纵深。

战前,徐向前亦亲自带领主攻部队的干部去看地形,选定具体的突破口。

另外,仍然强调攻击的突然性。

特意以一部向西往嘉陵江一线积极佯动,大造声势,造成红军主力西进攻击田颂尧部的态势。

打杨森时也是假装进攻田颂尧,田总留着那帮残兵败将专门干这活啊,该给他记一大功。

看徐帅这波操作,仍旧是富日子穷过,做足了功夫,也算给足了“崇威上将军”面子。

而在具体部署中,左路军除了攻敌一路,牵制敌人,配合中路主力部队的进攻外,攻破敌人防线后,则继续发展,相机夺取万源县城;右路军离中路很近,其任务除了同样牵制敌人、配合中路外,在攻破敌人防线、歼敌一部后,则继续向达县方向发展,在中路军进攻达县之时,协助其兜抄可能南逃之敌。

虽然右路因为渡巴河时耽误了时间,未能如期出现在达县以南,致使没能活捉刘存厚,但从这个部署看,却又透着财大气租之感。

不让你跑,全干掉。

这就是富人的思维方式。

有那个实力,才有那个规划。

所以富日子是在做事中体现的,是在战略意图中体现的,而在具体的做事方式上,在谋划上,在态度上,也是精打细算、分毫必争的穷过法。

具体过程我们此处省略掉,用不着说了。

唯一的遗憾是让“崇威大将军”跑掉了。

7

三次进攻战役,将作为富人的强军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同时又都是将穷人过日子的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徐向前这类名将的珍贵品质之一。

因为过好富日子可能比过好穷日子更难。

或者说难的是过日子本身,而所谓穷、富,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本身并无确定不移的优势、劣势之分,关键看你怎么过,是穷过,还是富过。

从三次进攻战役的整体来看,在此时抓住时机,主动出击,这是一种富人心态,有这个绝对实力,才敢主动找上门去办你;

有这种富人心态,才不至于错失良机,从而为以后必将来临的大战留下麻烦。

这里果断出击,扫清周边隐患,一方面提前减轻了下一步的压力,一方面广得土地和群众,让自己更富,绝对实力更进一步。

富人心态,让自己更富有,也让以后更轻松。

而打鼠如虎,如临大敌,一丝不苟,精打细算,这是穷过日子,有了这一点,你的富人心态才不至于走向反面,引火烧身。

谦虚谨慎在本质上并仅仅不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符合现实逻辑,能产生实际能量的面对现实的合理方式。

即便从广阔的世界和人生的视角来看,这或许也是对待现实的唯一合理方式。

上个完整的图,有兴趣的可以看看。